隨著九月的來臨,各大高校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學高峰,而和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今年的新生,有相當一部分出生于1990年。“90后”帶著不同的思維方式、生活理念,走進了大學校園。首批“90后”大學生對未來的生活和發展有怎樣的規劃?除了筆記本電腦、MP4和手機,他們還為大學生活做了怎樣的準備?
校園新鮮人樹立職業目標
相對于80后在現實中所經歷的迷茫和探索,90后對自身的需求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 今年開學前,某大學在校園網上創建了“新生報到網”,并針對90后大一新生在網上設計上傳了一套專題調研問卷,對90后大學生的初踏大學門檻時的思想意識狀況進行調研。
調研顯示,在回答“您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的設想是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時,47%的新生選擇當白領,有20.5%的新生選擇企業家、選擇出國發展的有15%,但選擇當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職員的最少,只有5%。負責調研的學生處處長表示,與80后相比,90后大學新生職業發展目標明確,呈現更加務實化傾向,98.5%新生都有了自己成才發展的基本趨向。
廣告學專業的一個大一新生在報道后,馬上聯系上新生輔導員詢問轉系的事宜。 “我想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如果不能轉系,能不能選修漢語言文學雙學位?將來我想在這個領域做教研工作,最好是讀完碩士或博士,然后留校當老師。”對“90后”新生積極規劃自我發展、早早樹立職業目標的表現,許多大學老師紛紛表示贊賞。“他們非常獨立自主,對未來的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規劃,而且有很多想法非常開闊、大氣,讓人不得不佩服。”
打工、培訓:90后進江湖
盡管高考戰場的硝煙彌漫剛剛散盡,很多大一新生已經早早進入了“社會人”的角色定位,為四年后的職業生涯做起了準備。一位上海籍的學生找機會到區政府里做了文秘工作,他回憶道,一開始,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個大三實習學生,后來才發現他才考進大學,都非常吃驚,連聲說:“怎么90后也進入江湖了?”“真的體會到了掙錢的不易。”幾乎每個打過工的學生都說了這句話,他們覺得,趁早接觸社會并不是首要目的,增加一些社會經驗特別是職場經驗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當今社會把經驗和能力看得比學歷更重,所以準備在大學里,多參加一些學生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自己的大學學習和生活做好規劃。”
除對專業課學習的關注外,IT職業培訓與外語類培訓以其對求職的直接推進作用而受到了很多大學新生的青睞。記者從北大青鳥培訓中心的老師處了解到,在暑假期間,有不少剛剛考上大學的學生也來咨詢,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都有:“他們更關注課程內容的安排是否與大學專業課程內容相結合、所能參與的項目和經驗積累,目標非常明確。特別是模擬企業項目,很多人都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計算機系的大一新生王耀,在高三暑假期間就開始關注上了IT培訓:“早做準備總比不做好,報個周末班,一是等于在課外預習了學校的課程,二是學習學習如何做項目,爭取在畢業前多積累項目經驗,對將來找工作肯定特別有利。”而生物系的大一新生朱青則是出于自己的興趣和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設想:“選擇IT培訓,大學期間也等于用另一種方式修了個‘雙學位’。”
收獲掌聲和建議
90后新生對于職業目標的清晰規劃、積極獲取社會實踐經驗的行為,獲得了廣泛的肯定和贊譽,很多人開始對90后充滿信心:只要能把自己的想法真正落實到未來四年的實際學習和生活當中,四年后他們應該能收獲很多。
北大青鳥IT教育機構對大學生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要在職場上取得發展,目標清晰,腳踏實地是成功的基本要素。IT職業教育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進步,最大的秘訣就在于以就業為目的,圍繞這一目的從個人技能和職業素質兩方面對學員進行培訓。除了IT培訓專業課程外,我們還有職業素質課程,對學員進行全面的職業素質培養;特別是我們通過大量的項目實戰,一方面鞏固了學員平時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讓學員在這個過程中切身體會到了工作中與人配合、負責盡職等的重要性。兩手并舉,才能保證學員有好的就業。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也可以成為大學生職業素質和能力自我培養的參考和借鑒。”